登录 | 注册   微信 简体 繁体
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

我县:“绿色银行”又增“新存款”

来源:濮阳日报2008-03-12
浏览量:7193

  又是一年春来到,正是植树好时节。阳春三月,春光明媚,惠风和畅,地处黄河、金堤河交界处的台前县城乡涌起植树造林热潮。

    念熟了的“经济账”

    在侯庙镇红庙村走访,笔者恰如置身于树的海洋,田间地头、道路两旁、沟渠岸边、房前屋后,到处都是速生杨树。村里家家户户育苗,小树苗成了村民们的“绿色存折”。该镇以红庙村为中心,带动王孟、朱沙沃等近十个周边村发展速生杨苗木4500亩。他们栽种的小树苗除了供应本地植树造林,还销往周边地区。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,该镇成立了苗木协会,统一组织销售,避免了市场风险,保护了苗农的利益;所育苗木不仅供应当地市场,还远销山东、河北、天津等地。侯庙镇现已成为全省连片面积、最大的速生杨育苗基地。

    问及植树的收益情况,当地农民都有一笔念熟了的“经济账”:一亩地种50到60棵速生杨,5到7年基本成材,每棵100多元,一亩收入在6000元以上,除去少量树苗投资、劳务、肥料等,每亩年均纯收入可达1000元。林地树间前3年照常套种农作物,后3年种植牧草,养牛养羊,还能腾出劳力务丁经商,直接效益比种粮高出一倍,间接效益更高。同时,县政府还从县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,用于奖励种树大户和先进单位。算账算出了积极性,农民种树的热情高涨,实现了由“要我栽树”向“我要栽树”的转变。

    创新“植绿”新模式

    为着力打造“绿色家园”,该县不断探索、总结植树造林的经验,创新林业发展新模式:一是清水河乡、侯庙镇、马楼乡的个人承包,大规模经营模式。这种模式规模大、投资大、收益大。二是孙口模式。村与农户签订合同,统一种植,统一管理,成材后按比例分成。三是吴坝模式。这个乡推行返租倒包,农户在植树后,预缴一定数量的管理费,待成材后按成活率、成材率等返还农户,以增强农户的责任感。在此基础上,该县又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各种新方法,黄河滩里规划建设了农田防护林网,百里临黄大堤变成绿色走廊,乡村道路、农村庭院、田间地头、河道沟渠等都见缝插针,广栽树木,进行了绿化、美化。

    目前,全县路沟渠绿化率已达到95%,完成精品工程20个,新建生态村9个,完善了农田林网建设,全县沙滩造林、林纸林板基地建设及各种林木栽种面积已有10多万亩。仅去年,全县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4万亩,植树166万株。

     拓展“绿色”新领域

    为有效利用林下资源,增加了农民收入,近年来,清水河乡积发挥当地养殖业传统优势,引导伙民发展林下经济,规划建设了清水河乡林下经济养殖小区3处,林下养殖柴鸡5万只,带动全县发展林下养鸡、林下养狐狸、林下养金蝉等林下种养6000亩。

    该县还紧抓蜘i林纸、林板一体化的发展机遇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。全县建有绿源木业、广同板业等大大小小的旋皮厂、制板厂100余家,年经营加工木材6万余立方米,年产值6000万元;建设成木材市场10余个,年吞吐木材4万立方米,年交易额4000余万元,不但拓宽了林木销售渠道,还解决了20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。

     昔日黄沙漫漫,今日美景家园。林业大发展,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、保护农田的作用,还壮大了林产工业实力,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,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。同时,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。绿树成林,引得鸟类成群。尤其是黄河岸边、金堤河畔,时常见到白鹭、天鹅翩翩起舞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,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